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节(1 / 2)





  舒曼就不打算委屈自己,可两张黑饼,她刚才看了看就知道里面掺着米糠麸皮这样的东西。

  她目前真的是吃不下这么多。

  或许原主能,她以后也能。

  现在却是算了。

  杜鹃点点头:“我去端热水过来,泡一泡再吃。”

  等两个人吃完饼,又用毛巾打了水洗脸。门口有了响动,韩春梅从外面走进来,笑着说道:“都出来吧,知青点的杨渝渝同志和孙虹同志来看我们了。”

  杜鹃连忙从炕上下来,穿上鞋子往外面走了几步不见后面的人有声响,忙又回过头,发现舒曼木愣愣地坐在坑上。

  舒曼此刻只有一个反应,很想朝天空竖起食指。

  晴天一个大霹雳

  她终于知道心中那份怪异感来自何处了。

  难怪自从知道原主和自己同名后,心里总是有点不得劲,等来了红旗村更是觉得冥冥之中被什么牵系住。

  之前没有想到,总觉得不太可能。

  但现在不用想了……

  杨渝渝,舒曼。

  原主不就是那个的在某晋江小说上一笔带过的炮灰甲乙丙丁中的那个丁,对,就是连炮灰甲和炮灰乙都算不上的悲催女配。

  第4章

  杜鹃皱了皱眉,想着舒曼是不是不舒服,正打算开口问,门口再一次传来响动,有几个人走了进来。

  走在韩春梅后面的是一个扎着两根麻花辫却绑了粉色头花的女同志,看模样是个俏生生的漂亮姑娘,比起绝多数仿佛经历过风吹雨淋凄苦模样的知青,这样的人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

  舒曼仔细看了眼走在最后面的一个人,终于确定粉色头花的应该就是书中的女主角杨渝渝同志。

  不是她认识对方,而是两个人一个俏丽青春,一个正方形的脸从进来后眼睛就开始在屋里乱瞟的不安生模样。

  换了谁,都会喜欢前面那个。

  也难怪男主见了她,最后被谱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乡土爱情小说来。

  除非那本小说的作者不走寻常路,不过舒曼看过小说知道书上形容的杨渝渝就应该是面前这一个。至于原主……大概就是杜鹃这一批知青同杨渝渝碰面后在谈话时候偶然提起那个可悲的“女知青”。

  原主是死在火车上的,人是死了,知青下乡的队伍却不能因此耽搁。

  只是在过站的时候,没了气的人被抬走,从此再无消息。原主的家里人在得知消息后去收敛尸体,可那个时代哪里能把死了的人带回上海,只能是在一个陌生的乡土里草草埋了,就为这舒家人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苦苦哀求当地人往后帮着照看坟墓。按照计划,舒家人应该就此返回上海,但舒安想去妹妹本该去下乡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作者这才在小说后面又略微提了几句舒家人的事情。

  总之,舒家人的下场……不太好。

  舒曼抿紧双唇,许是身体里带出来的感情,鼻头有些发酸。

  “同志,你好。我是杨渝渝,她是孙虹,也是红旗村生产队的知青。听韩春梅同志说你们来了这里,特意过来看望。”屋子不大,门口到炕边就几步路,杨渝渝站在杜鹃面前笑着做了介绍后,疑惑的目光则是看向低着头不发一言的舒曼。

  “这位同志是怎么了?”

  “是想家了。”杜鹃笑着说着说道:“舒曼同志年纪小。”

  杨渝渝哦了一声。

  离开家里大老远跑出来下乡,没有谁不会想家。

  在农村扎根越久,这思念就越加浓烈澎湃。

  “我前几年来的时候,也同她一样。过几日就好了。”等劳作了或是为了填饱肚子发愁了,其他什么乡愁情绪哪有功夫去想。只是这样一来,通常会把知青原有的热情朝气给消耗殆尽,逐步与当地的社员同化,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或农妇。

  她是不愿意如此的。

  杜鹃招呼大家:“坐下说话吧。”

  “我去倒水。”舒曼站起身就往外面走。

  杜鹃在后面喊道:“去和大娘说一声,借几个木碗过来。”本来自己几个人也都是带了行礼的,喝水不成问题。但杨渝渝几个人来了,就不够用了。

  舒曼应了一声,就关了门出去。

  隐隐约约地还能听到杜鹃的声音:“她这是难为情了呢。”

  是在替自己解释跑出来的行为。

  倒真是个好人,只是想着杜鹃在书里的那些事情,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想着往后再说。

  舒曼先去堂屋见了张大娘。

  炕头那里已经响起呼噜声,张大娘听明舒曼的来意,笑着说道:“这些都在橱柜里放着的,只管去拿就是了。”想想又转身进了那草甸帘子的屋子,没多时出来,后面还跟着一个小丫头,看着像是两三岁,但不能确定。

  “这是我那孙女春花,同喜子一起住在这里。”张大娘说着把手里的一个小纸包递了过去:“里面是一两的白糖。”

  舒曼下意识就要拒绝。

  张大娘佯怒;“怎么,是嫌弃大娘给的少?”